运城盐池百科丨(36) “溯古言今”盐湖文物系列解读——圣迹碑楼:关公故宅的历史见证_解州镇_关圣

华纳国际app下载二维码

华纳国际app下载二维码

  • 首页
  • 华纳国际app下载二维码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华纳国际app下载二维码 > 新闻动态 > 运城盐池百科丨(36) “溯古言今”盐湖文物系列解读——圣迹碑楼:关公故宅的历史见证_解州镇_关圣

    运城盐池百科丨(36) “溯古言今”盐湖文物系列解读——圣迹碑楼:关公故宅的历史见证_解州镇_关圣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0:02    点击次数:58

    △ 查看更多内容

    “溯古言今”盐湖文物系列解读

    圣迹碑楼:关公故宅的历史见证

   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上官瑞婷

    在盐湖区解州镇的历史长河中,关圣故宅碑楼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。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,更是关公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。

    展开剩余73%

    关圣故宅碑楼位于解州镇现扆家庄村外东500米处,这里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。据碑身所刻,该碑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(1763)八月,由当时的州守言如泗题立。言如泗在任期间,对关羽推崇备至,亲自主持增修解州关帝庙结义园及常平村关帝祖庙,此“关圣故宅”碑便是他留下的重要遗迹。言如泗先后担任过垣曲、闻喜知县和解州直隶州知州,还主持修撰了《解州直隶州州志》《安邑县志》等文献,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  从建筑形制来看,这座碑楼有着鲜明的清代建筑特征。其南北宽2.26米,东西长1.78米,总面积达4平方米。它坐东朝西,采用砖砌结构,为单檐硬山顶设计,筒瓦屋面之上,吞脊吻兽威严耸立,前后檐装饰着四层菱形冰盘檐,层次分明,砖式椽和飞椽整齐排列。方形底座下的压沿石为整个建筑提供了稳固的基础,让碑楼得以在漫长岁月中抵御风雨侵蚀。整个碑楼建筑风格严谨,工艺精湛,体现了清代同期碑楼建筑的典型特点。

    碑楼内的石碑同样引人注目。石碑由碑额、碑身、碑座三部分构成,材质为青石,呈长方体状,碑高2.10米,其中额高0.94米,碑宽0.85米。碑额竖题的“圣迹”二字,点明了此处与“圣人”关公的紧密联系;碑身上款“解州常平里下冯村”8字明确了地理关联,下款“乾隆癸未八月州守言如泗敬立”13字则清晰记录了立碑的时间与主导者,而中间“关圣故宅”4个楷书大字,笔力遒劲,端庄大气,既是对关公故宅的标识,更是对关公地位的尊崇。所有文字均为楷书,字体端庄规整,展现出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。碑座采用赑屃造型,作为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,赑屃驮碑的形制在古代常被用于承载重要石碑,既显威严,又寓意着石碑所载内容能像赑屃一样经久流传。尤为特别的是,碑的东、西两面形制与刻文完全相同,仅碑首雕饰存在差异,西面为四螭龙环绕,东面为单螭龙盘踞,这种对称中又有变化的设计,既保持了整体的和谐统一,又为碑体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。

    作为常平关帝家庙西段的预告碑,关圣故宅碑楼在历史脉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古时,凡途经此处的“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”,这一不成文的规矩虽非强制,却为众人自觉恪守,背后是人们对关公“忠、勇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精神的深深认同。这种自发形成的礼仪,让碑楼不仅是一处建筑,更成为了关公文化影响力的具象化象征,它像一位无声的引导者,提醒着人们即将走近关公的故里,也在无形中强化着关公精神在民间的传承。

    如今,关圣故宅碑楼依然矗立在原地,砖瓦间的岁月痕迹,碑文中的笔墨印记,正默默诉说着与关公相关的千年过往。它是盐湖区众多历史遗存中的重要一员,见证着当地对关公文化的珍视与传承,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建筑工艺、书法艺术以及关公文化的传播路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。每一个走近它的人,都能在凝视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,体会到关公文化跨越时空的生命力。

    发布于:山西省

    栏目分类